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解析
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也可以有异议)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问:谁在哭?(儿媳)
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6、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相关试题
24.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1)何至更辱馈遗 馈遗:_______________(2)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不才:_______________(3)书中情意甚殷 殷:_________________(4)上下相孚 孚: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11.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汉书·艺文志》将《战国策》归入了诸子百家中的( )。
8.下列句不属于白居易《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运用的表现手法的是( )。
二、教学设计题(每题 5 分,共 10 分)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9.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5 分)
二、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8 分) 11.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从军行》 12.宫女如花满春殿,________________。《越中览古》 1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为政》 14.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15.________,画船听雨眠。《菩萨蛮》 16.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白马篇》 1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_______》18.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________》)
7.最早进行遗忘研究的是( )。
语文专业知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12.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要求。
《教育综合知识》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题)1.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的学者是( )。
荀子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二)文言文阅读(共 2小题,共 6 分)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选自宗臣《报刘一丈书》,有删改)23..给以下句子加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 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