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解析
(1)歌曲特点:《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 节奏描绘出山谷的勃勃生机,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本课反映了孩子们对地质工作者的敬佩之情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美之情。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欣赏音乐作品,能够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准确演唱休止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感受音乐中幽静的感觉,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唱歌曲,感受山谷的优美景色,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表现山谷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待同学回答,顺势导入本课。那我们就一起到静悄悄的山谷中去感受一下。 2.讲授新课 ①初步感知 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这首歌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愉悦,优美的感觉) 教师提出问题:歌曲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两个部分:A段+间奏+B段) 结合歌词内容,说一说每个部分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第一部分描写了山谷景色,第二部分描绘了地质队的叔叔工作的场景。) ②探究学习 教师弹奏钢琴,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唱一唱这首歌曲,认识感受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师:这首歌中的旋律起伏是怎样的?在音乐中用两个力度记号来表示:渐强和渐弱)(pp,p,mp) 教师提问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也是有这些力度变化的?并用火车路过的情景,用“WU”来哼鸣模仿强弱,同时做发声练习(钟声-拍手) 用钢琴表现 1 2 3 4 5 6 7 1 渐强渐弱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那些地方体现了山谷的幽静?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注意休止符的演唱。 歌曲的最后一句“叮咚叮咚”时出现顿音记号。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小铁锤“叮咚叮咚”的音响效果,做出鼓励性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顿音记号的用法,并做示范展示两组旋律,学生辨别哪个包含顿音记号,并提示学生注意间奏和歌曲的衔接,跟琴反复演唱。 ③完整表现演唱歌曲。 学生分组演唱歌曲,一组演唱A段,二组演唱B段。 在唱歌的同时注意模仿小铁锤的叮咚声。 3.巩固练习 教师创设情境:山谷中分来了几只布谷鸟,他们唱着优美的歌,为山谷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请大家分组合作,尝试表现布谷鸟的歌声。 ①教师示范布谷鸟的叫声,学生模仿。 ②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出更多种的布谷鸟的叫声 4.归纳小结 老师引领同学们一起进行演唱 5.布置作业 ①将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 ②课下找一找其他表现优美景色的歌曲,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相关试题
2.教学中,王老师发现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于是突然加重语气提高声调,学生立刻打起了精神。王老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4.(1)你如何评价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10分)(2)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0分)
17.在儿童的认识能力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是( )。
12.为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某小学来到敬老院开展了"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的综合实践活动,这属于( )。
16.四年级的班主任王老师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室里布置了图书角、黑板报、光荣榜、植物区等,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这些都属于(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从教育的角度看,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29.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目标。(10分)(2)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10分)(3)依据拟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2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1.简述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22.简述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27.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什么是应用意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应用意识。(10分)(2)若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这一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20分)
1.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指身心发展的哪一特性?( )
初入小学的孩子在计算3+2=5时,不是对抽象的数字进行综合分析,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两个手指, 或三个苹果加两个苹果等实物的表象相加而进行计算,这是在用( )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