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解析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后,随机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运用惩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2)必须谨慎运用惩罚,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3)一般来说,尽量少用惩罚,在必要时才用。经常惩罚孩子的教师或家长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惩罚的目的可能没有达到,反而使孩子学会了粗暴的不顾别人自尊的处事方式;(4)惩罚应运用及时,惩罚紧紧跟在错误的行为后,与错误行为建立联结。
相关试题
对于班级里经常违纪的学生,在说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对学生采取适度的体罚。
在教学中,应该首先发展学生的智力,然后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1924年,______________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型和发展性。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是说教,而是要通过开展活动来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爱国根植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小组活动的形式包含学科小组、技术小组、_____________和体育小组等四种形式。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______________。
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在1959年提出来的。
经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可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_____________的权利。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发现了遗忘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遗忘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态度的主要特征是意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