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36~40题。
近年来,国潮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也取得显著效果,这与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实现中华文明跨时空化传播密不可分。
国潮文化是依托于中国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潮流审美相结合的一种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_______________,被绝大多数受众所喜欢。2022年,某集团制作的虚拟数字人物国风少女“元曦”,成为中国日报首位数字员工,以“中华文化探源者”的身份在全球亮相。“元曦”身着雪花纹中国风服饰,齐颈短发带着一缕绚丽的紫色挑染的国潮扮相,在元宇宙中带领大家探索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她带领大家体验远古先民们刻在岩石上的艺术瑰宝——贺兰山岩画,穿越3300年带领大家探源中国汉字源头——甲骨文,走进剪纸世界,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以敦煌文化为灵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进行融合创新,设计出大气典雅、独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敦煌“天好”,将敦煌壁画里的“巾舞”完美呈现,全网视频播放量超过8000万,抖音主话题阅读量超1亿,给海外观众呈现了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明。通过科技的力量,革新了文化故事叙述与演绎呈现的方式,实现了中华文明与受众的双向度交互,助力文明探源溯源;通过科技的力量同历史对话,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为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贡献力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使得厚重的历史文化变得生动有趣,跨时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形成更紧密的关联。
由凤凰卫视集团旗下的凤凰数字科技、凤凰领客和故宫出版社等部门联合制作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让公众用看、触、听、赏、玩的方式与“清明上河图3.0”进行多层次互动,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沉浸于北宋繁华城市社会生活中。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传播形式,突破了以往以图文、音频、视频为主鲜有互动与交流的中心化传播形式。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日报推出了“元宇宙画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把新视界工作室设计的“大美中国”系列版面在网络空间里展示。观众带上VR设备,拥有自己专属虚拟化身,在沉浸式游览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魅力,并与各地网友开展线上互动。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中华文明以新生命和新生趣,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化形态,实现文化的活态化传承和数字化共享,增强了文化的可持续性,推动中华文明实现“数字永生”,这对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技术都具有双面性,人工智能技术助推中华文明传播的同时也为中华文明正能量的传播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要防止有人把自己包装成“文化使者”,对中华文化进行错误解读,从而对中华文明的传播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具有风险性。人工智能技术在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数据规范、数据协同化感知无法进行一体化采集、加工和分析的现象,导致中华文明传播不畅。因此,在依托人工智能传播中华文明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措施,建立起相应的伦理规范和政策法规,全力深入推进技术的创新、转化和应用,把中华文明价值内容与新形式要素结合好,实现技术要素、文化价值的统一。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得中华文明传播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释放最大正能量、凝聚共识,让历史“活”起来,让人物“动”起来,展示中华文化的生动气韵,讲好中国故事,让受众沉浸式体验中华文明,认同中华文明,并自觉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
A
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华文明传播带来新挑战与机遇
B
国潮文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助力中华文明的传播
C
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了文化故事叙述与演绎呈现的方式
D
国潮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审美相结合
正确答案 :A
解析
A 【解析】主旨概括题。文章第一段讲述了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与实现中华文明跨时空化传播密不可分,第二段举了虚拟数字人物国风少女“元曦”等例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使得厚重的历史文化变得生动有趣,跨时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形成更紧密的关联,第三段举“清明上河图3.0”的例子,再次论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一段提到当下该技术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对策。因此,整个文段均是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华文明传播”两个核心话题来阐述的,对应A项。
B项,“国潮文化”非重点,偏离文段核心话题,排除;
C项,无主题词“中华文明传播”,排除;
D项,“国潮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审美相结合”属于文段非重点的内容,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项。
【文段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世界传播
相关试题
91.2020年,人口在5000万人至1亿人之间的地区有( )个。
93.2020年与2010年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差值达到0.2%的地区有( )个。
99.广西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最多的一年是( )。
52.黄继光:焦裕禄( )
25.“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看见一朵颜色很鲜明的花,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究竟怎样才算“美”呢?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他不外是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下列关于“美”的理解,最接近作者意思的是( )。
92.2020年相比2010年,常住人口比重整体在上升的区域是( )。
38.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中华文明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挑战是( )。 ①有人把自己包装成“文化使者”,对中华文化进行错误解读 ②数据规范、数据协同化感知无法进行一体化采集、加工和分析 ③监管措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伦理规范和政策法规 ④人工智能技术难以与中华文明的价值内容有机融合与优势互补
37.作者举“清明上河图3.0”的例子为了说明的是( )。
81.下列关于我国各省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
21.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人口总数已达4亿人,比建国初增加了160%。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人类生存繁衍的绿洲仅有4.5%,目前农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400人,同东部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已不相上下。青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超过20人,而今在该地区却高达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载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
64.某乡镇村民说:有的乡镇完成了经济发展任务;有的乡镇没有完成经济发展任务;王家集镇就没有完成嘛。后来发现,该村民三句话中有两句都是假话。由此可以推出( )。
具有科技优势的国家理应更重视以技术合作弥合发展鸿沟,而不应反其道而行之,对发展中国家搞知识封锁。历史一再证明,知识的扩散有其内在动力,创意的流动无法阻挡,试图垄断科技优势只会封闭自己。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成为埋在山洞里的宝藏,更不应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早在 70 多年前,奠定二战后美国科学政策基石的范内瓦·布什就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指出,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可以很容易带来 更多的进步”,限制政策“会阻碍我们自身的进步”。 文段主要强调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