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A
主动感对内疚感
B
勤奋感对自卑感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亲密感对孤独感
正确答案 :C
相关试题
19.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 )
5.某校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为学生发放红、黄、蓝三种颜色的作业本。有家长提出质疑,但校方称这样有利于教与学。针对该校的这一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25.在讲授《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和动物》一课时,孙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校园,分组观察校园里不同的植物。有的观察教学楼旁的花,有的观察操场后的大树,有的观察图书馆下的草坪,同学们认真又积极。随后,孙老师让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孙老师的教学体现的教育理论观点是( )。
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是( )。
21.下列关于心理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愤、悱”二字源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根据朱嘉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 )。
14.发现有危险物体朝自己飞来时,个体往往会眨眼或是躲闪,这属于动作技能。( )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高到低的阶梯。
三、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下列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说法,正确的有( )。
54.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中,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此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 )。
某高三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批评教育,在网上公开辱骂老师,造成恶劣影响,被告至法院。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学生是客体,老师是主体。( )
教学时,教师若能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习成绩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