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A
2
B
3
C
4
D
5
正确答案 :C
解析
赋值工作总量为80,则甲的效率是80÷20=4,乙的效率是80÷16=5。设还需x天才可以完成任务,根据题意得:5×5+(4+5)(x+3)=80,解得x=28/9≈3.1,因此至少还需要4天。
故本题答案为C项。
相关试题
小说和历史始终存在某种紧张。《说文解字》曰:史,记事者也。当然,历史记述的是意味深长的社稷大事,并且从中引申出规律、传统、准则。小说乃琐屑之言,用班固的话说,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因此,卑微的小说时常窃取历史的名望,壮大声势。不过,尽管历史纵谈兴亡盛衰,立规矩,定是非,但历史无法企及小说的生动和引人入胜。多数人记住的是小说之中的曹操或者杨家将,而想不起历史著作怎么说。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
42.发生在农村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有管理不善和设施不足的因素, 也有人的主观松懈因素。设施方面,虽然近年来通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路面硬化率和通车 里程都有了显著提升,但农村公路设计等级不高、安全防护设施和标志标线不完善甚至缺 失,在许多地方依然是普遍问题。而在管理方面,县乡公路里程太多,一线交警大部分部署 在城区,真正用于维护村镇交通安全的警力少之又少,执法手段也十分有限,使得村镇道路 的交通执法常常处于缺位状态。根据文意,接下来最有可能讨论的是( )。
文化遗产是一个宽泛而具体的概念。宽泛可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理念,可能是广义的街区或历史传承;具体则是某一文物的指认,各不相同。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具体的比较容易受到重视,而宽泛的往往会被忽视。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有着数量众多的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文物,而随着考古发现与地下发掘的不断增多,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所以,保护永远是进行时。当下全民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通常局限在“国宝”的概念之中,以致炒作“国宝”的概念成为一种时尚,进而影响到社会价值观的判断。当一种社会的整体认知作用在“国宝”上的时候,并没有带来整体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随着参观人数节节攀升,我国博物馆服务能力不足的短板也暴露了出来。不少博物馆陈展缺乏新意、创意不够,观众只能看看实物、读读说明,有的展品说明甚至______或干脆付之阙如,如此布展陈旧的地方馆往往______、少人问津。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漫长的历史_____中,公民社会作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一个范畴,可以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如同引领人类思想和社会进步的一把火炬,它从希腊城邦激辩的淬火中走出,经历了罗马深厚的法律文明、中世纪城市文明、宗教革命与政治变革的_____,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与民主共和的政治_____,见证了东西方文明冲突和演变。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早在20世纪60年代,搜寻地外文明的研究就已经在美国兴起,70年代NASA甚至召集多位天文学家出谋划策,提出颇有野心的“望远镜森林”计划:建造一个由1000架射电望远镜组成的庞大阵列,以此搜寻通信讯号,尤其是那些在无线电频段上覆盖范围很窄的信号。这其实可以算一种“技术印记”。因为天文学家们相信,就像在地球上一样,此类的窄波段信号应该是智慧生物所为。它们和宇宙中自然产生的、以宽波段为主的无线电信号不一样,因此很容易分辨。天文学家甚至希望能监听到其他文明为了吸引“宇宙邻居”们的注意而故意广播的无线电信号。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1,2,3,5,8,( ),21,34
战争文化研究运用了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来解释战争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远比运用单一学科解释要______得多,可以修正过去一些错误或存在______的观点,也可以对历史进行另外一种角度的解释或观察。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连环画是大众艺术。然而,面对大众的需求,是迎合还是引导,也是连环画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回顾连环画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不难发现,正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出版商一味______、迎合大众的喜好,重数量轻质量,导致大批读者和作者流失,造成了连环画长时间______,最终淡出大众视野。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16.行人闯红灯,轻则影响车辆通行造成拥堵,重则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正因如此,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早就对行人文明通行有明确规定。然而“中国式过马路”却______,甚至是愈演愈烈,究其根源,恐怕还是因为未能对闯灯行为形成有效的______。依次填人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真正高明的伪造者制造的钞票从不会被发现,所有一旦他的作品被认出是伪造的,则伪造者不是位高明的伪造者,真正的伪造家从不会被抓到。下列哪种推理方式与这段话类似?( )。
色彩,本是人眼看到的自然现象,是被光照亮的物的颜色。自然科学告诉人们:凡物皆有色,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当色彩被社会关注,就被地理、历史、政治、信仰、习俗与文化等因素所化合,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城市,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创造物,这里汇聚着街道、建筑、广场、商铺等与当代都市人生存、生计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事与物,也紧密关联着色彩。“城市色彩”作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历经近30年探讨。问题缘起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导致城市风貌特色消失。“千城一面”,可否从“城市色彩”的规划与营造中找回重塑风貌特征的机会?这是人们期盼的比较有效且经济的手段。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