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主观题部分
材料一:“各位爸妈,教师节临近,为感谢老师对孩子们的辛苦培养和无私付出,建议大家给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专门送一份感谢礼物!老师们辛苦,去年的标准不高,今年标准提高些,各位爸妈可有意见?”
“各位家长,新年将至,为了感谢老师们一年的努力,打算给班级十老师送温暖,大家建议商议下买点什么合适?”
“各位宝爸、宝妈,这两天看到孩子们统一穿着的校服西装、套裙非常整齐靓丽,我有个建议想与大家商议,我们能否出点钱给老师们也买几套西装?表达一下全体家长的心意。”……
家长李明透露,他们有一个班级家委会微信群,成员全是孩子所在小学班级同学的家长,群主是班级家委会的“委员长”,微信群的功能,有一项就是讨论如何给老师们送礼。
“群主只要逢年过节就号令大家集体送礼品,且连续不断、节节攀升。”李明说,因为是在微信群里公开报名和征求意见,有的家长不敢不表态,怕传到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那里对孩子不好。
无独有偶,对南京一家长丁蕾而言,每年用于孩子老师的送礼费已经成了她的固定开支,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孩子读幼儿园起就开始给老师送礼,逢年过节送卡,上小学后以送东西为主,家委会每年教师节也会组团送礼。
据了解,这种潜规则绝非一校、一地所特有,家长在老师第一次上门家访时要“表示表示”,假期要“表示表示”,教师节要“表示表示”。
除了直接送礼送钱外,不少家长还吐槽:一些老师在朋友圈发自己兼职代购的化妆品、卖保险等各种信息,暗示家长购买;有老师违规开班各类辅导班,在课堂上讲课留一手,变相逼迫学生上辅导班……
材料二:有教师认为,家长和教师之间有人情往来,收点礼品,既难以拒绝,也不是大事,针对教师违规开办辅导班,有教师认为,这属于市场行为,所得报酬为正常劳动所得。
事实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伦理与道德腐败报告》,这些案例大多属于腐败行为,按照这份报告给出的“定义”,教育腐败的本质也是权钱交易,除了不合理的收礼之外,还包括教师利用自身地位,从学生处获得特殊利益(包括性行为);教师故意教的不好,迫使血红色呢个求助于其来做私人家教;教师向家长施加压力,迫使家长送孩子去其开办的辅导班来学习等。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邓曦泽认为:“在现代的功利教育中,教育主要是靠公共资源和国家财政支持,因此,在公共教育中,教师所掌握的教学能力和可调配的教学资源都属于公共资源,具体包括:给与学生成绩的权力,向学生分配回答问题和提问的权利;表扬学生的权利;给予学生奖励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批评和惩罚学生的权利;给学生安排座位的权利;以及各种各样的机会。”因为教师掌握的资源都是公共的,没有权力利用公共资源来谋取私利,学生送礼,老师收礼,实际上是行贿受贿关系。
以为律师在接受采访时也持有相同的观点:根据《刑法》,公办教师累计收受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就可以认定为受贿罪(针对国家工作人员);私利学校的老师情况相同的,则属于一般商业贿赂,可参考国企、公司员工受贿罪判刑。
并且,在送礼收礼的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通过送礼可以获得某些机会,试试视教师收礼为合理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行贿受贿的鼓励和支持,并且这种观念是潜移默化的,人们至今未对此进行反思,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可以收礼的“尊教”观念乃是腐败的重要温床和催化剂。
材料三:“老师现在都很现实,送比不送要好得多。”丁蕾说,“一个班那么多孩子,老师没有精力都照顾那么细致,送个礼让老师对孩子有印象,能上点心。”
小学生家长王燕补充说:“只要家长表现得好,孩子马上就有甜头,当个班级小管理员,被表扬,等等。如果家长稍微提点意见,孩子马上就会被边缘化。不是公开批评,就是把作为调整到边边角角上。”
有名学生透露,以前由于未报名某老师开班的辅导班,他在班上经常受到老师的冷嘲热讽,称其“不上进”。“自从进了老师办的课外辅导班学习,他对我的态度好多了。”
据了解,有些老师习惯了被家长“放在眼里”,甚至会暗示家长对其“表示表示”,有些家长自身信奉“不送礼不好办事”,选择主动成为“糖衣炮弹”,有些家长虽然对这种“表示表示”深恶痛绝,但不得不随大流,因为“不送礼,心不安”“谁也不想用孩子当赌注,赌不起”。
正是这种群体心态中,更荒诞的事情发生了:浙江杭州某校的一名班主任以“家里有事儿”,“朋友注册公司”为由,向11名学生家长借款。共计72万元。
据调查,除了向家长借钱之外,这名教师还违规开设课外辅导班、体罚学生等,最后被学生家长实名举报。该地教育局核实后,认为改名教师违反了职业道德和事业单位人员廉洁从业要求,处以行政记过并要求调离该校。
材料四:为了杜绝“师腐”乱象,在浙江、安徽等地,一些学校开始主动在教师节前发短信给家长,声明绝对不收礼。还有学校校长在门口挡护,不让学生、家长带鲜花或者礼物进校。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每逢教师节前夕,请学生转交给家长一封信,信中表达“不收礼承诺”,“不体罚承诺”“微笑承诺”等。
“好老师应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表示。
“80后”家长沈瑶说,这几年各地老师也没少发起“不收礼”的倡议,反而是来自家长们的纠结一直没有解开。要打破这个怪圈,关键还在于家长们自己。
在浙江,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不要用送礼的方式侮辱教师”的号召,得到很多家长的响应。“身为家长,一方面要求老师为人师表,一方面自己却做出侮辱这个职业的举动,很不应该。”“不送礼”活动发起者之一,网名为“慈城沙泥蟹”的家长告诉记者,他坚决不给老师送礼,也希望与众多家长共勉。
在响应“不送礼”的同时,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不少家长纷纷“支招”-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就是:孩子,你按时完成作业;家长,你适当抽点时间检查一下孩子的学习;多和老师沟通,不要觉得把孩子放学校了,就全是老师的责任;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材料五:近日承德双滦区开通了师德监督微信公众平台,借助群众的火眼金睛,对广大教师进行有效监督,有效预防和遏制教师“微腐败”问题,平台开通后,第一时间将微信二维码张贴在全区各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超市、广成等醒目位置,邀请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扫码参与关注,关注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等形式对教师“微腐败”问题进行监督。
该平台实行专人值守,24小时在线收集信息,对反应强烈、社会影响大、性质比较恶劣的问题线索,由区纪委直接查办、领办。严格实行“一案双查”制度,即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同时加大对教师“微腐败”典型案件曝光力度,强化警示威慑效应,推动小平台发挥大作用。
材料六:其实,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每逢节日,学生们总会送些礼物给老师,以感谢老师们对他们的栽培。但是,在国外的不少国家,教师收礼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
美国对于教师收礼有规定,且每个州甚至每个学校,对于老师收礼都有严格的要求。以纽约市来说,每名学生的礼物价值不得超过5美元。教育部门不仅限定了礼物的价值,还强调学生们送老师礼物应遵循“自愿且廉价”原则。
学生可以送一枚自制的贺卡,一张写有感谢话语的照片;买一份小礼物,例如一束鲜花,一根发带来表达学生的心意;手工作品,可以是工艺品也可以是烘焙点心,重点是必须自制,这样更能体现出感恩之情。
此外,按美国学校的规章制度,老师不能接受家长或者学生请客吃饭,一旦被发现,老师很有可能就被辞退,在美国看来,吃了家长的饭,很可能影响老师对学生的判断,可能出现偏袒现象。
在德国,教师接受学生或家长赠送的礼物价值合计不能超过10欧元(约合75元人民币),超过10欧元算受贿,如果学生很想送老师小礼物,法律也是允许的,比如送花,大束是违规小束才算合法。
澳大利亚则规定,公立学校员工和各州教师不得收取价值超过50澳元(约合人民币210元)的礼物,收贵重礼物算受贿,除非老师付钱,因为无法准确估价,老师们大多要多给一点,免得比礼物的价值少了,因为如果给少或者没付,就会受到廉政公署调查,老师们可能因受贿而丢饭碗。
“绝礼”之行,师德为路
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解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从古至今,教师是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而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可见教师是贯穿教育的关键人物。
然而,当下对于教师的认识,普遍的观点就是认为教师是万能的,教师做什么孩子都会听,甚至许多家长还会有让教师完全负责的观念。正是由于这些不正确的理解,导致了很多家长就认为,孩子的学习好不好,与教师关注度是相关的,想要引起教师的关注,那就得“送礼”。还有一部分家长,是很想感谢教师的付出,就会发动其他家长一起为教师送礼。甚至有些家长自身信奉“不送礼不好办事”,以及一些从众的家长,虽然对这种“表示表示”深恶痛觉,但不得不随大流,因为“不送礼、不心安”。正是由于这些观念的出现,久而久之的就演变成了“送礼”之风盛行,既造成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有所影响,教育俨然变成了功利性的,严重的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因此,对于出现这种“送礼”乱象,教育风气不正,是现今全社会都应深思的问题,应该解决的难题。如果要想止住这种风气,还得运用家校教育合一的原理,“送礼”现象来自多方面的,那就得从多方面去止住源头,还教育本来的“面目”。
首先,对于“送礼”的家长而言。作为家长应该知道,教育不是送礼得回报的模式,更不是市场交易,还能存在讨价还价,价越高质量也就越好。正是因为对教育本质属性的理解的扭曲,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环境下,用功利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这种风气才会不断的增长。打破这一困境的第一步,就得要求家长做到几个方面,第一是转变教师是万能的,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全部责任,认为对老师送礼,对老师好点就能引起关注的观念,要知道教育孩子是教师与家长需要一起努力的,要做到相互配合与沟通;第二是感谢教师的方式可以转变;第三是不要盲目跟风,要有正确的认识,从自身做起,不给“送礼”风气助长提供机会,那么现在出现的教育“乱象”也会得到抑制。
其次,对于“收礼”的教师而言,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对于家长的“送礼”要明确的拒绝,绝不暗示家长“送礼”,对这种“糖衣炮弹”要坚决抵制,更不能存在有被家长送礼的优越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道德观念。
再次,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针对这些风气的出现,要做到,第一明确向家长提出严禁以任何送礼形式感谢教师的行为,宣扬积极向上,正确的教育理念;第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第三是出台明确的规范制度,对于“送礼”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绝不允许任何歪风邪气的滋长。
身为示范,为人师表,杜绝“送礼”之行,得以师德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