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①在地球生命的早期,陆地表面是由一块块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因此也就没有生命。经过多年的日晒雨淋,岩石表层被分解,释放出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一种简单的生命终于可以在上面落脚了,这就是地衣。
②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其中真菌负责腐蚀岩石,继续释放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藻类则利用这些微量元素进行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养料。这两种微生物密切合作,大大加快了岩石的风化速度,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土壤层,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随后,高等植物的出现又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这两种生物的合作再次加快了岩石分解的进程,土壤就是这样在各种生命形式的通力合作之下被一点一点地生产出来的。
③上述过程在今天的土壤里仍在进行着,只不过主要发生在土壤基底部的岩石层(Bedrock)附近,我们平时是看不见的。生活在那里的微生物继续以岩石为原材料,以土壤中的有机质为能源,为地球生产新的土壤。
④现有土壤的表层也在继续生成新的土壤,但机理完全不同。那里除了已经破碎成细小颗粒的岩石碎片外,还混有大量的残枝烂叶,它们就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这些有机质是各种小动物的食物,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蚯蚓,以及体积更小的线虫等等。动物们吃剩下的食物残渣再被各种细菌和真菌彻底分解,释放出其中含有的钙、镁、钠、硫、铜、碘、锰、钼、锌等微量元素。它们和岩石颗粒相结合,成为新的土壤,继续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支持。
⑤这其中,微生物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微小的生命,所有的微量元素都会被固定在土壤有机质或者岩石碎片当中,无法被植物吸收利用。
⑥于是,为了招募微生物来为自己服务,很多植物都会通过自身的根系向土壤中释放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物质,其总量甚至可以占到植物光合作用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营养物质就是土壤有机质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它们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量,帮助它们继续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岩石颗粒,释放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变成植物的肥料。
⑦_______________,进入到植物中去的微量元素以农产品的形式被人类收割带走,最终留在了城市里。久而久之,农村土地里的微量元素肯定会出现短缺。土壤微生物虽然可以继续分解土壤中的岩石颗粒,释放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但一来这个过程太过缓慢,满足不了农作物的需求,二来这些微生物同样需要有机质作为能量来源,如果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一直偏低的话,这些微生物也就没办法继续为我们生产新土壤了。
⑧中国古代农民是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他们通过施粪肥的方式补充土壤失去的有机质,以此来维持土壤肥力。而另一种普遍做法是烧秸秆,但是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
⑨土壤里的微量元素太少时,也可以人为补充化肥。绝大部分优质土壤都带负电,能和带正电的阳离子结合,后者正是植物需要的矿物质。遇到这样的土壤,植物根系会释放氢原子,与土壤交换带正电的金属阳离子,营养元素就这样被吸收进植物体内。如果化肥施得太多,土壤就会带上正电,导致其阳离子交换能力下降,影响植物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另外,植物从化肥中吸收了足够的营养,就会停止生产根系分泌物,土壤有机质含量就会降低,土壤中的微生物就无法正常工作。此外,化肥溶水性好,容易被雨水冲走或渗入地下,无法被作物吸收,所以实际利用率非常低,而且会污染空气和水源。
A
探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
B
揭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理
C
强调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D
介绍化肥工业的发展历史
正确答案 :A
解析
第①②段介绍土壤生成的过程,③段指出岩石层附近土壤的微生物为地球提供新的土壤,④段指出现有土壤的表层也在继续生成新的土壤,但机理与岩石层土壤完全不同,⑤段强调微生物的重要性,⑥段强调植物利用微生物为自己制造肥料,⑦段指出农业的产生打破了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动态平衡,第⑧段指出中国古人通过烧秸秆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出现环境污染的问题,第⑨段指出能人为地为土壤补充化肥,但实际利用率低,即还是无法解决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因农业而变低的问题。尾段话题落脚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因农业而变低的问题,后文应解决该问题。对应选项,A项当选。B、C、D项,偏离主体“土壤”,且与尾句重点不衔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项。
【文段出处】《全球近6.9亿人挨饿:未来我们的粮食够吃吗?》
相关题集
相关试题
这段文字没有提及:
①老龄化成为今天全世界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②因此,所有的人口学家都同意,世界不只迈向城市化,也迈向老龄化,这是史无前例的现象③“少子现象”的长远影响是全社会人口年龄结构日益老龄化,即便在“人口惯性”下出生的新生儿数目不少,也只是暂时的④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的漫长岁月里,有99.9%的时间,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⑤由于医疗水平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这也使得老年人口日益增多⑥在考古学家挖掘出的史前人类遗骸当中,还没有年龄超过50岁的将以上六个句子重新排序,语序正确的是( )。
以下这句话,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位置?在推崇“阳”的社会心态下,冬至受到统治者格外的青睐与重视。
反正语是汉语中具有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一个词与其否定表达是同一个意思,只是语感上稍有差别。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中不包含反正语的是( )。
房屋:浇筑:榫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根据上述定义,对于“立春、大暑、秋分、芒种、谷雨、惊蛰”6个节气分类准确的是( )。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的今天,很多人在观影时都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拍摄银幕画面,这并非是要_____传播电影内容,更与制作盗版无关。随时随地拍摄、记录、分享,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_____行为习惯,正是因为习惯成自然,在观影过程中,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屏摄行为是错误的。电影知识产权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拍摄、记录和分享电影内容,已经与此形成内在_____
3.国内某研究团队自2016年开始,在近海采集了上千份塑料垃圾,经筛选发现部分塑料垃圾上附着了一种菌群。在随后的实验中,该菌群在含有塑料垃圾的培养基中能维持旺盛的生长能力。研究人员推断,这是一种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菌群。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断?( )
某工厂有甲、乙、丙三人,如将m个零件的生产任务交给甲、乙合作需要12天完成;如将2m个零件的生产任务交给乙、丙合作需要30天完成。已知甲的生产效率是丙的2倍,问乙独自生产3m个零件需要多少天?( )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反对者的观点?( )
纵观学术史,研究范式与方法的更新,往往能推动学术的发展。但是学术研究并没有什么唯一可行的范式与方法,譬如登山,有许多路径可以攀顶,但是登山者的条件与所处方位不同,所选择的路径自然不同。研究范式与方法对学者而言,可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至于在研究中如何使用,则正如古人所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过多地讲究研究范式与方法,未必能够解决学术问题,从具体研究对象出发,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方法。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