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购物车

APP下载

扫码下载金标尺教师APP

回顶部

搜题
APP下载

扫码下载金标尺教师APP

论述题 二、材料分析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可是,课堂上许多学生说不懂国画,谈不出体会,课堂出现了冷场。 教师看到这一情况,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竹子入手来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教师给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由竹子所想到的......”并要求学生由竹子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发言变得十分踊跃。 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谦虚、正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亮节”。“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他不畏严寒,不畏酷署。”“竹子对人无所求——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给予人的却很多——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还有的学生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有人华而不实。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已见。说完了竹子再来看画,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理解与看法。发言更加热烈,在发言中,学生谈竹子、谈画,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课后教师对这次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问题: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解析

第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第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