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31~35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辛苦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的突破。不少作品,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对这些作者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乃至边缘化,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酝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越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越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要在变幻的生活流中做出深层艺术真实的发现,更需要仰仗思想的穿透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背朝天”式的写作往往局限于思维或材料的自身,难以超拔而出,给人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神震撼和思想提升。
回头看,没有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新时期文学;向前看,新世纪文学的辉煌同样离不开思想的支撑。对作家来说,生活的“黄土”永远是文学的源泉,但必须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才有可能产生“天高地厚”的文学经典,每一次对生活的新发现,每一次艺术上的新突破,都以思想上的突破为先导。
A
伟大作品的艺术穿透力
B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C
实践是文学的源泉
D
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D 【解析】标题提炼题。文段开篇提出问题,即当下文学作品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随后举例论证并分析形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为这些创作者缺乏思想的深度,随后,第四段介绍当下文学创作界的现状,第五段提出观点,即优秀的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要高,第六段强调思想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强调思想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故文章为分总结构,最后一段为作者主要想要表达的内容,对应D项。
A项,“伟大作品”范围扩大,文章围绕“文学作品”论述,并且“艺术穿透力”也不是文段重点想要表达的内容,排除;
B项,“思想性与艺术性”,文段强调的是思想性的重要性,而不关注艺术性,排除;
C项,“实践”在文段中并没有提及,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项。
【文段出处】《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相关试题
76.关于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39.该文章的核心意思是( )。
3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
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科技方面的目标是( )。
29.下列关于防霾说法正确的是( )。
85.下列关于物理常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
64.学校工会举办“教工好声音”歌唱比赛,赛后参赛者们预测比赛结果。张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李老师也能获奖。”李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刘老师也能获奖。”刘老师说:“如果田老师没获奖,那么我也不能获奖。”比赛结果公布后发现,上述3位老师说的都对,并且上述四位老师中有三位获奖。由此可以推出没有获奖的是:
15.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是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基础研究能力,还是提升科技含量、锻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跟在别人后面_____是不可能获得突破性成就的。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张老师每周的周一、周六和周日都跑步锻炼20分钟,而其余日期每日都跳绳20分钟。某月他总共跑步5小时,那么这个月的第10天是( )。
74.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往往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下列诗词没有运用典故的是( )。
82.下列少数民族与其节日,对应错误的是( )。
22.所谓教育的“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甚至终身难以弥补。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