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城。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的成语“班门弄斧”,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做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有缺点,一指点,我们下回就好一点了;如果他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去与大数学家较量。1982年 ,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解析
(2)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已;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诚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在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侮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题
20.富有激情、质朴刚健的京剧“麒派”唱腔的代表人物是( )。
15.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演奏声( )。
3.教师在履行教师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表现在正反两个方面。正面是教书育人;反面是( )。
2.万老师脾气急躁,有一次打了小夏同学一巴掌。小夏的母亲第二天来学校找万老师。如果你是万老师,你会( )。
17.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下列哪个历史故事( )。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30.材料: 一位教师教学“双曲线"这一单元时,很多学生觉得之前课程的讲授方法不够合理:有人觉得进度太快,有人觉得进度太慢。老师经过调查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双曲线”这一单元。经过自学,这八位学生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还合作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按难易程度将这些习题有选择地安排给其他同学进行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双曲线”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问题:请运用教育观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这位教师的行为。
24.下列不属于《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姓氏的是( )。
16.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
6.( )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27.“印象主义画派”是由绘画作品( )而得名的。
2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发现和成就( )。
21.在电和磁关系的认识上,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