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购物车

APP下载

扫码下载金标尺教师APP

回顶部

搜题
APP下载

扫码下载金标尺教师APP

多选题 四、案例分析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根据下列资料,作答1、2题。

1.针对该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同学围堵陈力是一种校园欺凌行为

B

同学围堵陈力是一种从众行为,不必关注

C

对权威绝对服从的心理使陈力打消了不去上学的念头

D

陈力妈妈和张老师的沟通,促成了对陈力和全班同学的积极引导

E

从同学们对陈力的态度可以推断,此时他们的品德发展处于习俗水平阶段

正确答案 :A D

解析

【金标尺答案】AD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从众、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第一百三十条第(三)项规定,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案例中,同学们对陈力进行指责,甚至向他扔纸团和铅笔的情况属于校园欺凌的行为。A项正确。案例中,家长的沟通和老师达成了共识并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体现了积极引导。D项正确。因此,A、D两项正确。
B项: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的改变。从众效应本身无好坏之分,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因此,需要教育者及时引导,为学生的行为指明方向。案例中,同学们围堵陈力是一种从众行为,但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需要老师及时干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陈力之所以能打消不去上学的念头是因为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陈力和同学们都各自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解除了误会,缓和了矛盾。并不是对权威绝对服从的心理使陈力打消了不去上学的念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E项:前习俗(9岁以下)的儿童遵守规则但出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案例中儿童是7岁,根据年龄判断,应该是属于前习俗;同时,案例中的儿童之所以指责陈力是因为他们认为陈力说了诅咒老师的话,考虑到这个行为的结果会伤害老师,侵害老师的利益。因此属于前习俗水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