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A
阶段性
B
连续性
C
不平衡性
D
个体差异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教学启示: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故C项符合题意。
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启示:教学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连续性指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过程。在教育中,既不能超越儿童的年龄阶段,也不能滞后于他们的发展,要使他们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还要注意阶段之间的连续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C。
相关试题
20.“关键期”是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茨提出的,也称为敏感期,错过关键期的儿童将无法通过补偿性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
23.“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等反映的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8.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心理前提。
2.决定教育事业领导权的是( )。
24.学生的发展基本上是均衡和匀速的。
19.华生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3.( )对人身心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4.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特征。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功能包括( )。
14.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 )。
21.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11.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