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A
2500
B
3500
C
4500
D
5500
正确答案 :D
解析
D 【解析】工程问题。
解题重点:利用特值法解题。
解题过程:设工程总量为12、18的最小公倍数36,则甲的效率为36÷12=3,乙的效率为36÷18=2。甲队单独做4天后,甲乙合作(36-3×4)÷(3+2)=4.8天完成工程。则甲完成的工作量=3×(4+4.8)=26.4,乙完成的工作量=2×4.8=9.6,甲完成的工作量是乙的2倍多,则甲得到的工程款也应是乙的2倍多,排除A、B选项;代入C选项验证,甲得到的工程款为4500,则乙得到的工程款为7500-4500=3000,不满足2倍多,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项。
相关试题
69.把一个漂亮的鸟笼挂在房间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必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因为这比无休止地向别人解释和说明挂一个空鸟笼要轻松得多,这就是鸟笼逻辑。并不一定每一个鸟笼里应该装进一只鸟,但可惜的是人们总是受制于惯性思维,不知变通,难以突破常规,逃不出这个逻辑的局限。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反映鸟笼逻辑的是( )。
78.有些生活在盆地的人不喜欢冬天,有些喜欢运动的人不喜欢冬天。上述论断为真,需要( )作为前提条件。
83.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对被试进行了身体活动水平的调查,分析了他们平均每天坐着的时间。结果显示,每天坐的时间过长(超过5小时)与大脑内侧颞叶缩小密切相关,即使其他时间身体达到了很高的活动水平,也无法改变颞叶缩小的趋势。因此,久坐会对人的记忆力产生影响。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 )。
34.公元265年,司马炎逼魏元帝禅位,西晋建立。此时外部环境东吴仍在,势力虽不足以和晋朝相抗,但留着早晚是隐患,因此第一要务就是要灭东吴。攘外必先安内,为了给吞并东吴做准备,司马炎对于曹氏旧部采用怀柔政策,以笼络为主,非但没有严惩还任用了一批曹魏官员。无为与宽松的治国策略成为了西晋初期的基调,经历了一系列的准备,终于灭掉东吴,实现了统一,在这期间因为司马炎励精图治,待下宽容,四海归心,百姓能够与安居乐业,经济也非常繁荣,才有了后面长达十年的“太康之治”。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41.稀土超分子感光变色材料可解决低端材料褪变色速率慢,寿命短和底色残留量多的问题,稀土超分子高光变色镜片便采用这种材料制备而成,它可以智能调节光线的透过率,有效阻挡100%的紫外光和30%至80%的可见光,从而减少强光对眼睛的伤害,达到保护眼睛和减少视疲劳的目的。这段文字中的“它”指的是( )。
82.主流观点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双足行走的主要驱动力。几百万年前,非洲森林的面积开始缩减,草原面积大量增长。在树木很少的环境中,双足行走的意义很明显:站起来,能让人类祖先的视线越过生长丰茂的草,看到捕食者和猎物。因此,草原面积大量增长使得最善于站立的祖先更有可能存活,他们的基因得以传承下来。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
37.语文教学考试和语文的实际使用存在区别。教学需要套路,考试需要标准,但语文的实际使用却自由得多,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教学考试中或许需要亦步亦趋,这种训练可以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成为自由起舞的基础。但教学和考试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将来在广阔舞台上自由创作、翩然起舞,所以,不能因为遵循套路、循序渐进的教学考试,就使孩子们失去了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想象力和能力。既然是假期,既然是自由阅读经典,那就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大的自由。哪怕布置一点作业,也应该是引导和启发的火光,而不是束缚和限制的枷锁。根据文段可知,作者对“应试思维式的自由阅读”的态度是( )。
29.大多数教育者认为,鲁莽地得出结论或者_____地出决定,都不是批判性思维,他们普遍认为,批判性思维不会听凭各种诱惑的摆布,不会轻易受情感、贪欲、偏见等的_____;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在于做出明智的决定,得出正确的结论。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23.多年宣传之后,垃圾分类真的要走入每个中国家庭的生活了。在这场与垃圾_____拉锯战中,中国是否能借助垃圾分类扭转局势,并通过利用自身的回收行业优势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真正解决垃圾问题,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我们_____。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76.如果说,在唐朝,没有一件事情,是一首诗解决不了的。那么,在宋朝,没有一段感情,是阕词描述不尽的。下列与上述意思一致的是( )。
80.研究人员给一群实验用的小鼠提供相同的食物,这些小鼠中有部分小鼠的下丘脑部位有不可恢复的损伤,而另一些则没有。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下丘脑部位有损伤的小鼠出现了肥胖的症状。研究人员认为,下丘脑特定部位的损伤是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研究人员的结论( )。
相比于儒家的以政治伦理为核心的“道”,老庄之“道”因其玄虚的特征,更宜于作出超越性的解释,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生命的具有宗教意味的渴望:它永远具有无限的可能,化生万物却始终保持自身的虚静,不因世间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改变。在万物源于道的根本原理之下,个体生命与道本是统一的:当生命摆脱了俗世的成败毁誉的羁绊而与道化合为一时,从精神意义上说,它自然也就获得了道所具有的品性。正是上述区别,造成了魏晋时代儒学的衰落与老庄学说的兴起。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