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根据所给资料,回答 96 ~ 100 题。
①传统社会中的音乐传承,长期以来遵循师徒“口传心授”“耳提面命”的方式,乐谱只是这一过程的辅助工具,是名副其实的“备忘录”。这份“备忘录”或记写音高,或记录手指音位,或描述演奏动作,直接服务于口传心授的基本传承形态。即便对于新创乐曲,乐人也很少自己“按谱寻声”。清代王德晖、徐沅澂的《顾误录》特别把“按谱自读”列为“学曲六戒”之一,认为乐者如果无人传授,仅靠自己按谱唱奏,很难得其神髓。
②为弥补各类传统记谱法的局限,历史上又出现了谱式的并用与改造。比如,针对工尺谱节奏记写的不足,明末出现了以方格表示节奏的《魏氏乐谱》。古琴减字谱缺乏对旋律的直观表达,便出现了减字谱与工尺谱合用的琴谱,方便演奏者掌握,如清人张鹤的《琴学入门》。
③古谱代表着现存中国传统音乐的源头。今天我们听到的很多传统乐曲,都有相应的古谱渊源,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早在 1875 年前已有古谱传抄本,又以《浔阳琵琶》为名保存在清代李芳园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经后人改编而成此曲,再如琴曲《梅花三弄》,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经后世琴家打谱演奏,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大量古谱文献记载,这些音乐珍品便永远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④中外很多专家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古谱的翻译工作,力求唤醒“沉睡的声音”。以古谱解译为主题的音乐会很早就有举办,影响较大的如 1983 年的“第二届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演出了自南北朝至清代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南朝梁丘明传谱的琴曲《碣石调·凿兰》、唐代《秦王破阵乐》等。一些学者致力于恢复将诗词唱出来的“歌诗”传统,如上海音乐学院承担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近年来从古谱中整理出约千首古代诗词歌曲,2019 年还举办了“风雅中国:中国古谱诗词音乐会海外巡演”。更多当代音乐人从古谱中汲取养分,创造出古乐风格的新作。
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是国内珍稀典籍与乐谱文献的主要收藏地之一,据统计共有近 2000 种。它们大多是 70 年来几代学者辛勤收集的结品,也有一些来自文化名家的捐赠。如明代天韵社昆曲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杨荫浏先生的老师吴畹卿的手抄本,另一个是当年杨先生刻写的油印本。20 世纪初,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怀着对传统音乐的无比崇敬与热爱,一笔一画手录昆曲百余出,并油印百部分赠曲友,这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令人动容。
⑥中国历代典籍浩如烟海,一份份乐谱文献宛如颗颗明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为我们今天的音乐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A
古谱记载的不仅是音律,还包含乐器音位和演奏方式
B
创设一套可行的符号与书写规则,将音乐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乐谱
C
得益于古谱文献的记载,我们现在才能听到许多传统乐曲
D
乐器作为音响的制造者和承载者,自然成为许多记谱法的天然凭依
正确答案 :C
相关题集
相关试题
100.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47. ①“麦熟一晌,虎口夺粮”“收麦如救火”,麦子一熟,家里的男女老少都要上阵抢收麦子 ②收麦的苦和累,主要因为时间的紧迫 ③农村有句谚语:“收麦有五忙,割、拉、碾、晒、藏。” ④在所有农作物收割中,收麦是最忙、最苦、最累的活儿 ⑤芒种时节,是小麦收割时节 将以上几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四、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运用一定的逻辑推论,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88.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唯一可能影响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改变免疫应答机制的“对因”疗法。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
9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99. 第一段文字,意在表达( )
62. 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三年,第三产业占比与上一年同比增长( )。
我国古代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早在哪个时期就已经确立?( )
与“通讯”以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不同,“消息”是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篇新闻宣传形式。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新闻中最可能为消息的是( )。
忘忧物:扫愁帚
53. 某单位在 2022 年 7 月 1 日星期五,参加市里的唱红歌活动,并将在 9 月 30 日参加庆国庆演唱会,那么届时是( )
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以断面水质污染补偿为例,南通市通州区坚持“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收益”原则,强化水环境整治。近年来,南通生态补偿资金达1.5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促进了治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94. 下列哪项作为前提,最能支持甲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