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尺教师APP
考教师 金标尺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金标尺教师
√
正确
x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解析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察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这一概念的引用,应追溯到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茨的研究。所谓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是说:人类的某种行为或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时候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可能永远无法弥补。因此要重视关键期对发展的作用,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人仍可以努力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题干中“将无法通过补偿性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太过绝对。
故本题说法错误。
相关试题
23.“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等反映的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7.“拔苗助长”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
22.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要适时和掌握关键期。
18.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般在4岁。
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 )。
“有的学生情感深沉、含蓄, 而有的表现为奔放、热烈。 ”这说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
16.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1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功能包括( )。
2.“拔苗助长”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
7.“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与这句话强调人的发展的因素相同的有( )。
23.劳伦兹通过( )证明了“关键期”。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